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原有的金融体系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
第一,引导市场得以有效配置资源的基准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但利率传导机制还不健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明显增强,未来将面临更多内外部冲击,如何处理好稳汇率与促改革仍考验政府的决策智慧。
第二,银行经营模式同质,对中小企业、普惠和“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第三,长期资金尤其是股权资金的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创新性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与成熟期企业不同,科技型企业往往处于商业化初期,其融资需求存在抵押少、风险高、收益大、现金流不确定的典型特征,这与信贷资金要求充足的抵押、现金流稳定的业务模式存在错位。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金融体系风险将更加突出和复杂。
一是经济下行带来不良趋势性“双升”,拐点是否来临还具有不确定性。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1.51万亿元和1.74%,相比2012年上升了1万亿元和0.79个百分点,尽管在2016年三季度以来出现了不良率增速放缓的新迹象,但多种现象表明,不良资产是否将出现拐点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例如,当前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出现好转主要与煤炭等黑色金属的价格大幅飚涨有关,其它行业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好转现象并不明显。
二是债务风险依然较大。受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等因素影响,2016年债务违约现象明显增加。截止2016年底,债券市场偿债风险事件31起,涉及金额为224.4亿元,达到了历史较高点。从公司层面来看,企业的偿债能力明显下降,2016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权益回报率仅有3%,相比2011年下降了11.1个百分点。IMF测算了2015年我国2871家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认为公司一年的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的贷款有3921亿元,占债务总额的比重为14.1%。
三是“影子银行”使得金融风险更容易在不同金融市场进行传播。例如 2013年的“钱荒”事件和 2016年四季度的“债灾”事件,都与影子银行、同业杠杆过度发展有关。四是互联网等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加大。例如“e租宝”利用网络平台虚构高收益的融资租赁项目,通过借新还旧、自我担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500多亿元。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政府工作报告》将“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这四个领域风险作为2017年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加以明确。
钱海芝麻认为,我国金融供给难以满足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需要且金融风险加大,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